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联合课题组著的《城市化进程中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健均衡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辽宁棚改的成就进行了事后评估,对辽宁棚改的做法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 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贫民聚居区人口接近全球城市人口的1/4,已达到8.276亿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猛增加。联合国报告认为:国际社会在应对这一问题方面,做得“既不多,也不好”。 辽宁省于2005年初在中国率先开始探索大规模改造城市及国有工矿棚户区的途径及方式,用了4年的时间改造完成1万平方米及其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新建成套住宅建筑面积440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70.6万户211万人的住房条件,相当于联合国对贫民窟改造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年均总量的近两倍。 社科院报告认为,辽宁省的棚改经验为全球解决“贫民窟”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首先是改造规模大。1万平方米及其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其中沈阳491万平方米、抚顺369万平方米、本溪201万平方米、阜新370万平方米、铁岭124万平方米。另外,新建成套住宅建筑面积4400多万平方米。 其次是,改造时间短。辽宁全省棚户区大面积改造开始于2005年,大致在2010年所涉各市基本都完成了改造。多数棚改社区基本在两年内实现了回迁和安置,辽宁棚户区改造时间“短”,提前完成目标。 与此同时,解决人口多,涉及70.6万户居民,解决了211万人的住房问题;投资效率高,棚户区改造所用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远高于市场平均的一般水平,辽宁棚户区改造投资效率“高”。 最关键是,群众满意程度高。对居民的住房舒适度明显改善,配套设施更完备,娱乐生活更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满意度的调查,分别达到了93.0%、80.9%和82.3%,且73.3%的被调查者对各级政府办事规范程度比较认可。 辽宁省的棚改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人居署专家参与了这一研究课题的全过程,并在本书中对这一样本进行了国际比较与经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