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报道空气清新剂,不仅不能净化空气,还会生成新的污染物?近日,中科院专家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PM0.1)。8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参与该实验的相关专家,专家提醒,秋冬季空气中臭氧含量较高,使用空气清新剂二次污染将更严重。 《环境化学》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2012年第二期刊登的一篇称空气清新剂可能有“毒”的文章,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8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了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新明。“我们购买了包括薰衣草、茉莉、柠檬等15种不同的香型,所有样品的出厂日期都不超过一年。”通过对广州市面上常见的14个品牌的26盒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王新明和团队成员们发现,虽然不同产品的成分都不同,但“每种空气清新剂产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含量都超40%!”王新明告诉记者,其实萜类化合物本身并没有问题,可如果和空气中的臭氧反应,就会生成甲醛、直径在0.1微米或以下的颗粒物(PM0.1)、过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在空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会生成大量臭氧,通过换气进入室内或车内。”王新明说。臭氧污染是当前我国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突出的空气质量问题,且在秋冬季特别严重。“臭氧浓度越高,使用空气清新剂生成的污染物也就越多!” 为何空气清新剂要添那么多香精?有“中国科学维权第一人”之称的著名环境化学专家董金狮:“就像厕所里抽烟除臭,臭味其实还在,只是被烟味盖住了而已”。董金狮告诉记者,所谓的“清新”空气,其实是靠清新剂中强烈的香气盖住了异味,靠混淆人的嗅觉“淡化”异味,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字典里,‘清新’的意思是清爽而新鲜。可空气清新剂根本不能‘清新’空气,应该叫气味掩盖剂!” 空气清新剂会二次污染,直接元凶是萜类物质,其主要来源是各种方法提炼的香精。上海香料研究所的苗工告诉记者,香精分植物萃取和人工合成两种,但只要带香味,都会含有萜类物质,很多化妆品、日化用品中添加的香剂也是如此。“一般只占10%左右,不会放很多。”苗工表示,空气清新剂中香精等萜类物质不宜放太多。而王新明和团队成员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空气清新剂中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 王新明建议,室内或车内的空气,如果没有很大感官上的不适感,建议最好慎用空气清新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