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口村情况介绍 红光乡东河口村地处青川县西南部,金(子山)至唐(家河)旅游线贯穿境内,幅员面积675公顷。震前,辖10个农业合作社,有农户367户1250人,人均耕地1.38亩,林地4275亩,人均纯收入2770元。东河口村地势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口密集,自然形成四乡一镇商贸、物流集散地,是青川建设新农村示范村。 震后,东河口成为“5.12”汶川地震“一县、一镇、一村(青川东河口)”最为严重的地震应力爆发点,灾情惨重,房屋全跨,产业全毁,耕地灭失达80%,人均不足0.3亩。红光乡党委政府采取就地就近、投亲靠友、政府外迁、集中供养等多种方式安置受灾群众,村外安置217户593人,村内安置123户404人(通过统规自建、浙江舟山指挥部援建、政府打造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等方式),建设集中居民点7个。该乡党委政府与舟山指挥部按照“生态、精致、特色、文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三元坝建房安置39户141人,完成了硬化、绿化、亮化、文化氛围打造和农家乐、毛兔养殖等建设工作。水、电、路、通讯、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全面配套,于2009年12月底农户全部入住新居。目前,三元坝社已成为青川低碳社区样板和参观考察热点,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肯定。 我们在抓重建的同时,认真研究把失地农民的产业发展及长期生存的问题摆在首位,制定出“一果二畜三劳务”产业发展思路,规划栽植优质核桃1400亩,户均10亩;建标准化长毛兔舍10000孔,户均养殖毛兔达100只;每户可输出一个劳动力。年人均增收达5000元。 “5.12”汶川大地震灾情最严重的红光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舟山指挥部的倾力援建和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通过多方努力,达到家家有新房,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做,呈现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邻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树低碳理念 建生态凉华 ——凉水镇凉华村灾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简介
凉水镇凉华村位于金(子山)唐(家河)线中段,青竹江南岸,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幅员面积7.1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203户,790人,劳动力398人,耕地面积3462.5亩,生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薯类及杂粮等农作物,林产品以茶叶、核桃、黑木耳、香菌为主,有光纤电视30户,村级卫生站1所。 “5.12”特大地震致使全村203户农房全部损毁,810人无家可归。2008年7月启动重建,目前,农房建设已全部完工,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完成,产业全面恢复发展,2009年5月底受灾群众已全部入住新居。 灾后重建中,在绍兴县援建指挥部的倾力援助下,凉水镇党委、政府突出“四个坚持”、抓好“三个结合”,树低碳理念,建生态凉华。 “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带动。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以规划为龙头,全面做好建房标准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风貌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坚持提早启动。2008年7月,政府为农户垫支30万元定购建材、协调贷款、外调技工、统筹安排普工,及早启动农房建设,确保人人有房住。三是坚持统一配套。修建漫水桥1座,河堤650余米,铺设水泥路2公里,联户路1.5公里,简易桥2座,修建蓄水池2处,架设引水管道45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改造低压线路2公里,彻底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四是坚持统一风格风貌。家家户户按照“白粉墙、齐脚线,木栏花窗木栅栏”的川北民居特色,统一风格风貌,新村面貌充分展现。 “三个结合”:一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由浙江省绍兴县援建指挥部援助140万元,公司自投190万元,引进凯歌牧业公司新建PIC零排放种猪扩繁场,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60户大户发展现代生猪产业;发展农家旅游6户,栽种核桃1000亩、葡萄100亩,覆膜花生100亩,建百亩立体生态蔬菜园,全村农民人均年增收6000元。二是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树低碳理念,建生态凉华。新建沼气池200口,太阳能热水器196台,太阳能路灯20盏,拆除破旧圈舍300余间,改造卫生间196户,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使农户一年可节约6000元,既节能又环保,农民又得实惠。三是与精神家园重建相结合。修建集党建、科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书屋,开展“六倡导、六反对”活动,鼓励老百姓感恩自强、奋发向上,崇尚健康生活,营造和谐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