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湾爱心水厂简介
西湾爱心水厂是澳门援建灾后重建的重点民生工程,一期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于2011年3月20日实现试运行供水,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西湾爱心水厂一期工程的投产使广元市城区居民彻底告别供水管网压力偏低,水质浑浊的现象。 西湾爱心水厂建设总规模10万吨/日,占地66.3亩,总投资1.2亿元,分两期建成,原水取自嘉陵江严家湾电厂上游河段,净水厂址选择在工农镇千佛村九组和东坝办事处莲花村十三组,采用重力输水方式。一期工程投资9940万元,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2010年11月到2011年3月进行设备调试,目前系统联动试车已成功,已实现试运行供水。 西湾爱心水厂是我市城区第一个取用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原水取自嘉陵江,采用两极沉淀气水反冲及重力式输水工艺。与以前的水厂相比有三个优点:一是技术含量高,西湾爱心水厂的自动化程度是老水厂无法比拟的;二是产水量稳定,西湾爱心水厂一期工程投产后每天给城市管网输水量为5万吨,加上老水厂完全能满足城区的供水量,待陵宝供水管线完工后,宝轮的供水难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即将开工建设的西湾爱心水厂二期工程完工后,日产水量将达到10万吨,老水厂将作为应急备用水厂;三是西湾爱心水厂水质检测达到国家规定的106项,水质比现在更优,水量更加充沛。 西湾爱心水厂二期工程总投资4427万元,预计今年5月初开工建设,明年初完工,二期工程将建预沉池、沉淀池、气水反冲滤池、清水池等设施。二期投产后,西湾爱心水厂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0万吨。届时,将彻底解决市城区高位区域用水高峰时期的缺水现象以及新建片区的用水需求;同时还有效解决市城区饮水安全问题。 第七章 广元红星公园简介
广元,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一方具有光辉革命历史的热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区域、西线的主战场。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维埃党政首脑机关移驻旺苍坝,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木门军事会议,广元就此成为川陕苏区后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领导中心和战略核心。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洪学智等革命先驱带领红四方面军在广元进行了反“三路围剿”、反“六路围攻”两大战役,共歼敌35900余人,使广元成为了川陕苏区西线的主战场。1935年4月30日,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从广元出发,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广元又成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广元先后建立10个县级、55个区级、245个乡级苏维埃政权。广元老区人民先后有10万人参战,4.7万儿女参加红军,5万多人流血牺牲,并走出了5位中央委员和10位共和国将军,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红军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给广元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积淀厚重的红色文化。遗留下了苍溪红军渡、旺苍红军城、木门军事会议遗址、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元坝红军山、广昭战役遗址、摩天岭等26处红军遗址和数千件红军石刻标语。 在当今抗震救灾、抗击冰雪灾害等伟大斗争中,三百多万广元人民发扬红军不畏坚险,不战不休的革命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塑立“震不垮的广元人”的光辉形象,造就了时代之星。为进一步弘扬红军精神,激发广元人民传承红军精神,奋力建设美好新广元,推进广元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城区东部的当年红四方面军九华岩战斗遗址建设开放式城市公众公园——红星公园,作为市城区四大文化主题公园之一。(九华岩之战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对川陕苏区“三路围攻”后,为了打击田敌残部,扩展革命根据地,于同年8月12日发起了“仪(陇)南(部)”战役。红九军担负战役主攻任务,由巴中恩阳河向仪陇、南部进攻,拟歼灭敌李炜如部;为配合主攻,由红31军向广元方向进击,牵制广元守敌王志远、刘汉雄部。当时,广元城东柳林子、九华岩等地驻有敌人重兵。柳林子(今120厂一带)为陕西军王志远部一个营驻守,九华岩(即今九华村)为川军刘汉雄一个团驻守。8月18日,柳林子、九华岩战斗打响。是日,驻守大石镇的红军首先攻占九华岩前面的山梁,并同时派出一部渡过回鼻子河滩,占据南山小垭子,从正面和左翼威胁九华岩守敌。18日深夜,红93师279团由大光坡出泡石沟,占领二层岩,由当地群众作响导,从黑石岩直逼柳林子。19日凌晨3时许,一举攻占柳林子,击斃敌周营长,歼敌大部,残敌逃回广元城。在红279团进攻柳林子的同时,红274团主力从正面直攻九华岩。川军凭险固守,红军搭人梯攀爬跃入山上敌人工事,与敌展开白刃战,双方逐一争夺工亊、战壕,打得敌军连连后退。战至凌晨,敌军闻柳林子失守,深恐腹背受击,惶恐异常,遂一面喊话假装投降,一面暗暗撤兵渡南河向马家坝方向逃窜。红军识破敌人奸计,乘胜追击,砍杀敌营长一人,击斃敌官兵百余人,九华岩为红军占领。九华岩被红军占领后,红274团在此加固工亊、战壕,驻兵防守,九华岩成为川陕苏区西面的前哨阵地。) 红星公园是广元红军文化的集中表现地之一。在总体设计中以“红色为基调、红星为符号、红军塔为标志”。利用红色历史典故,红色故事,红色景观,形成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冲击力、感染力,打造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红色公园”;能振奋广元人民斗志,奋发图强的红色公园;能让青年一代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红色公园。以红军文化和抗震救灾为背景,以九华岩之战为依托,集红军文化、抗震救灾、教育励志为一体,立足大广元,打造“红星”牌,突显红色文化魅力,汇聚民族之魂、时代之魂、复兴之魂,形成整体扩散光环。 红星公园规划为“一核、一线、四区、十点”。“一核”即红军塔,“一线”即串联贯通整个公园的主脉红线。园区红色主干线由红星广场出发,串联红军精神主题纪念区、传承红军精神的抗震救灾纪念区及教育励志区,在道路铺设时依据山势地貌自然形成,象征红军精神代代传承。“四区”即红军主题纪念区,抗震救灾纪念区、教育励志休闲区和红星广场。“十点”即红星广场、震不垮的广元人、红星乐章、红星墨韵、红星画卷、红星诗笺、红军礼赞雕塑、友情援建纪念坛、“红星耀广元”博物馆、教育励志台。公园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红军精神主题纪念区和传承红军精神的抗震救灾纪念区建设,教育励志区作为二期后续建设项目。 红星公园属“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中的精神家园和历史文化重建项目,项目总投资7800万元(不含征地拆迁)。从2009年2月起进行规划设计和用地拆迁,2009年7月正式启动建设,经过全体建设者辛勤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包括“红军塔”、 “红军礼赞”、 “红星墨韵”、 “红星诗笺”、 “红星乐章”、 “红星画卷”、红星广场、北入口广场在内的“红军精神主题纪念区”和包括“脊梁——震不垮的广元人”组雕、“5.12爱心纪念坛”雕塑在内的传承红军精神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区”以及红星广场的建设。红星广场东侧“水景瀑布”、以迁建南山红军文化园为基础建设的“红星耀广元”纪念馆以及公园光亮工程等附属配套工程正在实施中。目前现已完成投资4000余万元。 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红星公园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吴邦国委员长对广元老区建设极为关心,特为红星公园标志性主塔题名“红军塔”。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其题字“军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其题字“红军精神”。原外交部长、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毛新宇将军等亲临现场指导。 第八章 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简要汇报材料 (2011年4月22日)
青川地处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全县辖36个乡镇,268个行政村,25万人口,幅员面积3216平方公里,属“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县。在灾后重建中,县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科学重建,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两幅标语”精神,圆满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奋力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决定性胜利。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5000万浙江人民的倾力援建下,全县狠抓设施重建、民生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和生态重建,全县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全面超过了震前水平,全县呈现出人心稳定、社会和谐、安居乐业、感恩奋进的良好局面。 一、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青川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一)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如期实现。面对青川灾后重建项目启动特别晚、建设时间特别紧、社会矛盾特别多、干部群众特别累和自然灾害反复叠加等诸多特殊困难,全县组织开展了“元月攻坚”、“百日会战”、“四月决战”、“九月决胜”四大战役,工作迅速打开局面,迈出坚实步伐。截止目前,浙江援建项目已全部交付使用,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完工845个,完工率92%,完成投资210亿元,占88%,全县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灾后重建成果受到了省、市领导和各届媒体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县城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初步展现新形象。全面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把青川县城建设得更加安全宜居”的精神,科学制定了县城建设“三步走”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县城重建“百日攻坚大会战”,腾挪板房9000套,重新安置县城居民1.6万人;县城拆除拆迁88.16万平方米,占规划拆迁任务的95%。市政设施全面完善,入城干道、北井坝干道、滨河路、供水、供电、污水项目建成,学校、医院、广电、文化中心正常使用,行政中心加快推进,分类保障8804套居民住房有序建设,交钥匙入住达61.7%,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进度加快。县城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基本配套,提前实现第二步目标,得到了省、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农村集镇设施全面配套。全县集镇居民全面入住,集镇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特色更加鲜明。二是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努力克服抢通保通、征地拆迁、地质灾害等诸多困难,组织开展了交通建设“攻坚月”、“百日大会战”。酒家垭隧道、井田坝大桥、省道105线、黄茶、竹下公路建成通车,全县公路已完成1831公里,总投资5.77亿元,其中:干线公路7条267公里,隧道4299延米,通村公路1082.4公里,通乡公路26条203.3公里,桥梁131座8000延米,农村客运站18个,农村小码头8个。三是水利设施有效恢复。浙江援建34条防洪堤、中央基金建设13条堤防全面竣工交付使用,在“8·13”、“8·19”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保护沿途7万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了东河口、红石河、石板沟3处堰塞湖一期治理工程。大力实施“3311”饮水工程,全县20多万人安全饮水得到较好保障。四是电网、供气改造和生态建设全面加速。清江河流域开发全面启动,城网、农网改造加快进程,城区供气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农村沼气1.2万口,完成造林24万亩。全县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充分展示青川灾后重建新形象。 二、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灾后青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高速度、财政收入高增长”的良好势头,2010年GDP增长17.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1亿元,同比增长142.4%,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5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1506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4%。 (一)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灾后重建中,县委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了经济发展振兴的突破口、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户、实现产值13.9亿元,超过了震前水平。 (二)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势推进。全县在震后快速建成了三锅乡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等五大产业园区。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新增市级龙头企业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大力推进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积极争创知名品牌,“川珍牌注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青川天麻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青川县被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七佛贡茶”获四川名茶品牌、白龙湖水产品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三)强力推进景区建设,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一是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东河口地震公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唐家河风景区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青溪古城改造加快推进,地震博物馆布展工作进展顺利,金唐乡村旅游线路全面开放。二是第三产业加快恢复发展。完成青川县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县城商贸物流、餐饮宾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县城人气、商气、财气快速提升,县城功能基本配套。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加速推进,城乡农贸市场基本建成。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农贸农家店280家,家电下乡工程进展顺利,新发展各类企业20户,发展个体工商户756户,从业人员大幅提升。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把困难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作为重点,对农村“三孤”、“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扩面,1.6万城市低保对象、2.5万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筹集各类教育基金575万元,2920名困难教师和学生受到资助和救助。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公租房、安居房、廉租房全部交付使用。保证了居民基本生活稳定。 (二)社会事业持续向前推进。新增城镇就业3376人,农民工转移输出就业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6亿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和职业中学学生补助等各类惠民政策,灾后教学质量快速提升,超过震前水平。学校、医院、福利院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新农合参保率达97%以上。大力加强文化体育设施重建,促进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振兴。 (三)扶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科学实施《老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青川县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投入各类资金2.4亿元,启动实施生态小康示范片1个,生态小康新村107个,统筹推进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扶贫攻坚改造,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震后的青川,依然美丽。全县人民以感恩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奋进的作风和改天换地的坚强意志建设美好新青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