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绕城高速公路北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已基本编制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和国家环保部《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通知》([2006]28号),现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进行网上公示。 1.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 公众反馈意见方式在项目公示之日起10日内,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报告简本,或直接登陆(广元市)交通局网站下载并查阅该项目环评简本并将意见按下述联系方式反馈,项目建设单位及评价单位将根据公众意见在最终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给与采纳与否的说明。 2.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本公示征询意见范围为公众对评价单位关于“广元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施工期和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意见。 3.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公众可以采取网上发邮件、打电话、邮寄信件等多种方式发表意见。 3.1项目建设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联系人:张静 联系电话:028-85525302 3.2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系方式 评价机构名称: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评价项目负责人: 肖莉 联系电话:028-85527494 地 址:成都市武候祠横街1号 邮 编:610041 传 真:028-85525565 E-mail: 1071985053@qq.com 4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本评价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为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2月10日。 附件:1、广元绕城高速公路北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2、广元绕城高速公路北段项目地理位置图 广元绕城高速公路北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路线起于在建广陕高速公路上西坝大吴家浩附近(AK0+000=广陕高速K46+927)、改造利用广陕高速公路大吴家浩互通为枢纽互通进行交通转换(广陕高速公路设计为连接上西坝片区的一般互通);路线下穿规划兰渝铁路、在上西坝设置上西互通连接上西坝片区;路线上跨宝成铁路及规划西成客运专线铁路、经上西水厂西南角通过,跨嘉陵江(桥长906米,主跨160米连续钢构)自上西水厂及在建西湾爱心水厂取水口下游通过至望乡台;路线经莲花池、大朱家沟至罗家沟设置水柜互通连接水柜桥片区,经桥沟头穿越小光坡隧道(1015米,全线最长隧道)至泡石沟村;路线在大稻坝设置大石互通连接大石片区,经小稻坝在金洞子垭跨越广元~巴中铁路、国道G212线及南河至南岩子;路线随后升坡至张家湾止点接在建广南、广巴高速公路连接线(龙潭至元坝公路)(AK19+365.827=广南、广巴高速公路连接线(龙潭至元坝公路)K24+682),路线长19.366公里。 本项目为新建公路项目,公路路基宽度24.5 m,双向四车道,计算行车速度80 km/h,共占用土地1773亩,设置特大桥906米/1座,大中桥5510米/17座,桥梁总长6416米/18座,占路线长度的33.13%;长隧道1015米/1座,中隧道1590米/2座,隧道总长2970米/4座,占路线总长15.37%,桥隧占路线总长48.47%;互通式立体交叉5座(大吴家浩互通仅计入增加工程),连接线长1.120公里(不含广元规划水柜互通及大石互通连接线5.815公里)。全线绿化,并设置较完善的安全设施和服务管理设施。本项目拟定于2010年底开工,2013年底竣工,工期3年。 根据投资估算,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8.34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9470万元。资本金为估算总金额的25%,其余75%采用银行贷款,按3∶3∶4比例分3年贷,年利率按5.94%计算。 2路线比选及重要环境要素分析 1、在综合考虑工程因素、地质因素、社会经济、城镇规划、水土流失以及路线对声、空气、水、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本报告书认为“工可”的推荐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 2、敏感区域 在编制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重点就项目可能涉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敏感区域逐一进行了调查核实,并会同主体工程设计部门进行了路线优化和局部调整,推荐路线方案涉及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雪峰省级森林公园,不涉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 3、饮用水源 本项目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 4、城市规划 本项目与广南高速(在建)、绵广高速(建成)、广陕高速(建成)、广南(在建)、广巴高速公路连接线(龙潭至元坝高速公路)(在建),共同合围形成80 km的广元绕城高速公路,有助于实现以高速公路实现中心城市与各县城的联系,实现中心城市对市域经济和城镇的有效组织,形成城市过境快速城际通道,分担组团间的快速直达城际交通,引导城市中心区功能向组团拓展,对广元市城市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本项目路线方案符合广元市城市总体规划。 5、文物保护 本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项目的建设不会对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影响。 6、重大基础设施 本项目与所在地区现有重大基础设施干扰较小,能够保证现有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3社会环境 1、项目直接影响区利州区的经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国民经济在近年内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总体较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国民经济的拉动。 2、项目直接影响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教育文化与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其现状水平较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 3、随着公路建成运营,必将带动沿线诸多行业的兴起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城乡贸易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会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提供大量机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4、公路永久性和临时性占地将使部分当地居民群众临时或永久性搬迁,引起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应坚持按国家政策办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采取合理的补偿措施安置后,进行再生产,能够把不利影响减轻到最低限度。 5、该公路的建设投入运营后,对原电力、水利、交通、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干扰影响不大。 6、本公路对居住区、群众人际交往以及耕作的分隔和阻碍的影响很小,通过设置桥梁、通道涵洞、人行天桥等方式可以得以缓解。 7、本项目的路线选择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沿线城镇规划无重大影响。 8、经过初步调查,本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项目的建设不会对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影响。建设单位还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公路沿线的文物进行调查勘探。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文物后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应立即报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4生态环境 1、线路经过的区域海拔一般在495~595 m,位于低山丘陵区,由于历史原因,评价范围内植被受人为破坏严重,原生的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因此植被类型及各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都比较单一,但近年来飞播造林成效明显,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达到在40%以上。另外,农居和农田、耕地星罗棋布,为四川省传统农耕区,人为干扰频繁。该区域兽类以小型兽类为主,大型兽类有分布,但数量稀少,罕见,鸟类的组成主要以灌丛鸟类为主。 2、工程建设后,工程建设后,工程占用范围内将造成植被生物量损失约4407.66 t,约占评价范围总生物量53043.19 t的8.31%。植被生物损失量以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最多,损失量最小的是竹林62.46 t。 3、评价区域江河段中现已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鱼类。经对嘉陵江大桥和南河大桥河段实地调查,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评价范围涉及的河段无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 4、根据本项目公路沿线区域气候、地貌、植被、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特点,结合现场调查情况来看,可将沿线景观类型划分为森林景观、河流景观、水库景观、灌草丛景观、农田景观、城市景观、农村居民点景观、道路景观共8个类型。 5、本项目公路路基占地指标低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重丘区占地指标的低值,符合要求。公路沿线农业生产发达,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占用耕地,但从征占比重来看很小,项目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格局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地区整体民众的生产水平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6、由于公路沿线群落植物种类均为区域常见和广布种,且沿线绝大部分地区为农业生态区和林业生态区,而林业生态区中以人工林占优势,植被的次生性较强,因此工程施工对沿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7、评价区域内动物种类对于生长环境要求较宽,对人为影响适应性较强。公路建设并未对其栖息地环境造成多大的改变,不会干扰其正常生活,仍能继续在沿线地区生存下来。 8、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评价区内无野保护植物生种分布,不存在对野生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但是对于人工栽植的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在工程设计阶段中应尽量避免对分布于本公路征地范围内以及距离公路较近的古树造成破坏。 9、本项目的建设将对原地貌、土地和植被造成扰动和损坏,引发的水土流失将会对工程的建设、沿线的生产生活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由于防护工程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公路项目设计过程中,尽量少占耕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天然林地,力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项目处在低山丘陵地区,沿线山岭沟谷、河流、人文景观等的美学质量、敏感度较高,阈值低,项目的建设容易对各重要敏感点(段)造成影响。跨河大桥、互通立交区、弃渣场、施工临时工程等局部敏感区域将成为影响周围景观的重点。经景观环境质量评价分析,公路景观环境质量等级为II级,公路沿线区域景观环境质量现状较好,公路与沿线景观较协调,公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有轻度不良影响。 5声环境 1、根据现场踏勘,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声及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共有17个,16处为居民点,1处为学校,沿线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不高,现有噪声源主要是居民生活噪声和社会噪声。 2、根据公路沿线环境特征、噪声敏感点分布现状,项目沿线设置了8处噪声现状监测点,2处交通噪声监测点。背景噪声监测中显示,本项目代表性监测点昼间噪声和夜间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a、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 3、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敏感点房屋分布特点,各村庄房屋分布较为分散,昼间施工噪声对临路距离小于40 m的住户产生一定干扰和影响。夜间施工影响范围大于昼间,夜间施工噪声对临路200 m内的住户存在影响。公路施工噪声是短期污染行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对公路沿线噪声敏感点产生影响。 4、对于公路交通噪声超标问题,可采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有:声屏障、建筑物设置吸隔声设施(隔声窗)、调整建筑物使用功能、环保搬迁、栽植绿化林带等,本评价结合实际踏勘的情况,以营运中期预测结果作为控制,预测超标大于3分贝的敏感保护目标采取声屏障和通风隔声窗降噪(部分桥梁通过的敏感点,预留安装声屏障建设条件,预埋有关建筑螺栓),预测超标敏感保护目标住房集中分布的采取声屏障,超标住户零散分布的采取通风隔声窗,超标量小于3分贝的敏感保护目标根据路线通过方式和地形条件采取堆土植绿化林带的降噪措施。 5、建议规划部门应严格控制公路两侧200 m内修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对声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建筑物,如果一定要建,则其声环境保护措施应由建设单位自行解决。 6水环境 1、从现状监测看,公路跨越嘉陵江和南河河段pH值、悬浮物、COD、NH3-N、石油类5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说明该河段水环境质量良好。 2、本项目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多座跨河流、冲沟的桥梁在下部结构施工时可能导致钻渣污染河流水质,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不当也会对周围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临河路段进行路基开挖、填筑时若防护不当会有土石进入河流,堆放的建筑材料管理防护不当被雨水冲刷;营运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初期径流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污染水体,危化品运输事故污染水体,服务区、管理所及收费站生活污水。 3、施工期间驻地采用租用当地民房,利用现有化粪池或干厕处理后用做农肥,影响较小。另外对施工期沿河及跨河路段产生的拌和废水和油污水进行单独收集、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 4、对本工程运营期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沿线养护工区和收费站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路面桥面径流所产生的污水,经过桥面污水收集装置收集、沉淀处理后,公路桥梁路面径流对河流水质影响很小。沿线养护工区和收费站所产生的污水中SS、COD、BOD5、石油类均超过排放标准,分别采用改良式化粪池和组合式污水处理设备对产生的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绿化。 5、本项目营运期运输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和矿建材料)车辆在所经水域,存在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7环境空气 1、监测结果显示:以赵家院子和大朱家沟作为代表公路沿线农村地区的环境空气背景值,项目沿线整个范围NO2和TSP日均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说明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2、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TSP,但时间是短暂的。采用施工现场定期洒水,合理设置施工场地位置,运输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蓬布,料场远离居民点并掩盖等措施,可以减轻其影响程度。 3、运营期收费站的餐饮、茶浴主要使用天然气和电,均未设置燃煤锅炉,因此沿线设施所排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小。公路营运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沿线运载颗粒物的各种货车在运输过程中因货物裸露产生的扬尘以及道路扬尘。类比分析可知,营运初期、中期和营运远期,高速公路营运期距离公路20 m范围外NO2、TSP和CO浓度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相应的二级标准。 8水土保持 1、根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2006年第2号公告,2006年4月29日),本项目经过的广元市利州区属于嘉陵江上中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治理区;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1998年10月),本项目沿线所经过的广元市利州区也属于四川省水土流失防治重点监督区。因此本项目均采用水土流失防治一级标准。 2、根据预测结果,本方案水土流失主要产生在施工期的路基边坡、弃渣场坡面上,因此水土流失监测的重点时段应为施工期,水土流失监测的重点区段为路基和弃渣场,但随着植被的生长恢复,公路用地内的水土流失可基本控制在微度水平。 3、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涵盖了主体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桥涵等)、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弃渣场等单项,涉及的水土保持分项目完整;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囊括了建设区、直接影响区,水土保持范围界定全面、准确。 4、水保方案中采取的水保措施是临时防护措施和永久防护措施综合体现,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项目承受的水力侵蚀,减少公路在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本项目水保方案中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从环保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5、本项目实施无重大水土保持制约因素,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水保措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指标能够达到防治目标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上看,本项目建设可行。 9固体废物 施工期应在施工集中场所设置临时垃圾收集桶,运营期在养护工区和收费站等处考虑设置垃圾桶收集固体废物,垃圾定期运附近城镇垃圾处理场处理。 10事故风险 计算结果表明,公路营运期运输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和矿建材料)车辆在所经水域(主要是跨越嘉陵江和南河路段)存在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但是只要发生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风险事故,对水环境都将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运输矿建材料车辆全线发生事故的概率相对石化产品要大,但造成的污染程度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11公众参与 通过对本项目沿线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普通群众,特别是受影响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绝大多数拥护该公路建设项目,并要求尽快建设该公路;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该公路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有被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公路的修建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同意该公路建设征用部分土地、拆迁部分住房,并有条件服从安置,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要求经济补偿,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征地拆迁政策不太了解;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公路建设对自己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噪声影响和土地占用,提出了加强公路绿化、减少农田占用、保护农民利益等要求。 12经济损益分析 对本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果表明,本项目的施工和运营可能会对沿线环境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破坏,但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这些破坏和干扰可以得以减轻或消除,有的甚至可能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正效应。 13环境影响结论及建议 本项目通过共用广南高速公路、成绵广高速公路、广陕高速公路以及广南、广巴高速公路连接线(龙潭至元坝高速公路),共同形成总里程合计80公里的广元市绕城高速公路,形成大容量的快速过境通道,服务过境交通和主城区对外交通的快速转换和集散,实现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出入境交通的有机分离。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广元市过境交通系统的需要。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予以承诺并落实。 经环境比选,工可推荐的路线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对本项目公路沿线公众参与的调查表明,当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群众、受影响居民拥护该项目建设。 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合同及招投标文件、工程监理合同及招标文件等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并严格按照制定的环境监理方案实施监理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 建议在施工中减小对当地土地占用和拆迁安置的影响;另外深化项目沿线现有居民的分布情况调查,更为准确合理地设置通道位置,更加有效地缓解高速公路封闭带来的交通阻隔影响。 综上所述,广元绕城高速公路北段的建设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是可行的。 |